小工匠出彩大时代(中国青年观察⑧)

2021-08-23 10:34:52
沈币公司钳工高级技师张文良在车间调试造币专用设备。
沈币公司供图

近年来,四川省眉山市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以职业学校为依托,校企零距离对接,把课堂设在车间,量身培养专业人才。
图为5月6日,天府新区眉山片区视高园区的一家企业内,高职实习生正在装配电子配件。
张忠苹摄(人民视觉)

今年5月,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举办第十三届学生职业技能竞赛,锤炼学生专业本领,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图为学生在参加汽车变速器拆装项目比赛。
杨雄春摄(人民视觉)

近期,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小学开展“普职融合”式劳动课程职业启蒙实践体验,通过向学生介绍展示劳动模范人物,宣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其未来择业、就业奠定基础。
图为该校学生走进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操作无人机。
傅 军摄(人民视觉)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中国正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对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需求极为迫切。但确有一些年轻人对进工厂当工人渐渐失去了兴趣,部分地方的制造企业出现“招工难”状况。可同时,也有另一些青年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创造着不平凡的人生。

今日之中国,“十四五”扬帆起航,已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这是一个培养和造就“小工匠”的“大时代”,更多的青年将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上绽放青春光彩。

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大国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产业工人队伍,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大业。其中,对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中国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31.31万亿元,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亮眼成绩的背后不仅是以丰富劳动力为支撑的数量型人口红利,还有更为重要的以技能型人才为支撑的质量型人口红利。截至去年底,中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进入深入调整阶段,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方兴未艾,出现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及多业态融合的趋势。中国经济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广大产业工人恰恰身处生产制造领域的最前沿,其中的技术工人更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周晔馨说,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但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大国,“要推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加快培养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大力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必不可缺”。

年轻人进工厂意愿降低

一段时间以来,在广东中山开服装厂的范老板经常举着招工牌出去招人,但往往无功而返。他的厂子有40多名员工,年龄多在40岁上下。为了吸收新鲜力量加入,他没少动脑筋。厂子提高了工资,可即便如此,也没能收获年轻人的“芳心”。

范老板的经历并非个例。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主要用工地,部分制造业行业普遍面临“招工难”问题。

全国劳动模范、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电焊工白映玉在一线工作了近30年,目前在公司技术部焊接培训中心工作,承担培养焊工的重任。“我学的就是焊接,毕业后到工厂当焊工是自然而然的事。”白映玉的思绪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

“我们那时一进厂就打算干一辈子,很少会想着中途出来。”白映玉的话语中透着一股自豪劲,“直到今日,我对自己的岗位仍充满热爱!”

与上代人不同,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95后”的王林今年有了新职业——调饮师。相较之前在工厂,他喜欢如今在奶茶店的工作,“用不同的原料,调配出不同口味的饮品才更有挑战性!”

“除了收入、地位、晋升等影响因素外,当代年轻人的信息来源非常多元,也更追求自由和个性,而传统制造业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压抑,工作也重复且单调。”周晔馨表示,这样的环境与很多年轻人追求新鲜事物的个性格格不入。

国家统计局前不久一项包括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年轻人进工厂意愿降低,致使普通工人难招,技术工人更短缺。数据显示,我国技术工人占就业人员比重约20%,高技能人才占比约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青年工人大有可为

一些年轻人不想进工厂,不愿当技工,而有的年轻人则在工人的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

“任何工作都有辛苦劳累的一面,没有什么工作是轻松的。”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分厂“80后”高级技师尤铁城说。面对单一的焊接工作,他也厌倦过,但通过挑战不同车型、接触不同焊缝,他慢慢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乐趣。在不断提升自己焊接水平的同时,尤铁城还善于挑战自我,摸索新的工作方法。他发明的很多焊接“小绝招”获得了厂里的认可,大大提升了焊接效率。

29岁的张齐目前在江苏一家风机总装厂工作。每年夏季都是风电行业最忙的时候,有时候一天就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他总是乐在其中。“每次看到自己参与装配的风机在发电厂发电成功,就会感觉很自豪,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干一行,爱一行”,只要恒久追求,平凡的岗位同样使人生出彩。越来越多新时代的“小工匠”成长起来,成为传统技艺传承、新兴技术攻关、工艺难题破解的“先锋队”。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延续。

“90后”张文良是沈阳造币有限公司钳工高级技师、造币一部机修班班长。21岁就成为“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冠军的他,靠着不懈努力,长年坚守在基础工种岗位,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钳工之路”。入职沈币公司8年来,张文良先后参与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普通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普通纪念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普通纪念币等十余个重点产品的生产和设备保障任务。

“没想过放弃,更没想过转行。”在张文良心中,青年工人大有可为,“钳工是一辈子的事业,我要向大国工匠学习,把自己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

匠心筑梦,绽放青春。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制造业,成长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已成为一道现实课题摆在全社会面前。

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印发,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文件出台,国家近年来持续推出相关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实行股权激励,打通技能、技术和管理晋升通道,试行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设立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让工人真切感受到政策温度,不少企业已在行动。明亮整洁的厂房、先进的环保设备、规范的5S现场管理等,也已成为很多工厂的标配,一改往日“脏乱差”的印象。近几年,张齐所在的工厂待遇提高了不少,福利也很人性化。“除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各项补贴,还有生日会、定期团建等文化活动。”张齐说,“在当地,能在我们厂工作是一件特别有面子的事!”

职业教育是培养产业工人后备军的主阵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指出,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院校合作开办产业学院,也有一些企业把工厂的生产线放到学校用于人才培养,这些措施都非常有效。为此,他建议企业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发现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能激励更多年轻人重视技能、学习技能,增强当工人的荣誉感。”白映玉认为,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比赛,并为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创造再深造机会,使之成为领域的顶尖人才。

“社会和媒体应多宣传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营造尊重技工的社会环境和产业氛围,推动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社会氛围。”周晔馨表示,可以建立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的有机融通机制,让中小学生走进中高职院校,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于基础教育之中。

关键词:

返回顶部